Medium 能否变革互联网内容发行?
[核心提示] Blogger、Twitter 创始人的最新项目 - Medium 是否能够像其之前的项目那样带来出版形式的革命,这还难以预测。但也许我们可以从类似的服务中一窥互联网内容发行的新的理念。Evan Willaims:In.c 杂志世纪最佳企业家、Blogger 创始人、Twitter 联合创始人
Biz Stone:GQ 年度 Nerd、Twitter 联合创始人
Jason Goldman:前天体物理学家、Google Blogger 产品负责人、Twitter 产品 VP
当这三人汇集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Obvious Corp.,三人建立的这家曾经成功孵化 Twitter 的公司,在 2011 年独立后,最近终于浮出水面,连续推出了 Lift、Branch、Medium 三款极具特色的产品。
Medium 是什么?
Evan Williams 在发布博客中这样阐述 Medium 的理念:
得益于大量新服务的出现(注:如 Blogger、Twitter、Facebook、Tumblr 等),用户分享信息的门槛得到了极大的降低,然而在提升内容质量方面,却鲜有进展。此外,虽然现在一个用户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渠道,但多人协作无疑同样有其优势所在。实际上,互联网依然在模仿传统的内容发行模式,同时在版面、设计、消费体验上却还不及传统渠道。
Medium 是我们对于内容发行的一个全新的尝试。
Medium 是一个全新的轻量级内容发行平台,允许单一用户或多人协作,将自己创作的内容以主题的形式结集为专辑(Collection),分享给用户进行消费和阅读。
第一眼看上去,Medium 融合了 Pinterest、Digg 与 Tumblr 的特点,用视觉化的图文样式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用主题为核心的内容组织方式来聚合内容、用用户投票的众包形式进一步精选内容、用精美的网站模版来加强页面的结构化。
这些特性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 Medium 的表层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互联网内容发行的新的理念。
新的互联网内容体系
话题 VS 品牌
发行渠道的民主化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革命,从 Blogger、Tumblr、到 Twitter,内容渠道从传统的新闻机构的独占,逐渐向个人进行偏移。但虽然理论上,人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大多数民众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庞大的数据流中,也许偶尔某个草根的信息会由于机缘巧合成为关注的重点,但在事件短暂的风潮过后,这些人中还能持续发挥影响力的鲜有耳闻。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这个新时代唯一的区别仅仅是关注的对象有所转移而已:也许我们不再翻阅 PC World、电脑报这样的新闻媒体,而是更多的关注 John Gruber、李开复这样的个人媒体。在这种时候,这些个人媒体要不利用广泛的关注度,持续的打造一个新的媒体品牌;要不因为缺乏动力、兴趣减弱而逐渐放弃更新(如大量被遗弃的博客)。就模式上来说,无论是博客、Twitter 为首的微博、Facebook 为首的社交网络,互联网的这些发行渠道到现在为止其实并没有带来其宣称的真正的革命:依然延续了传统的、以品牌为核心的内容发行方式,无论是传统的媒体品牌,还是现在的个人品牌。
在信息稀缺的印刷时代,这并没有问题,人们往往依赖少数几个媒体渠道了解所有领域的动态,这也是传统报纸和门户网站所仰仗的。但在信息过剩的社交化时代,这一模式开始显现缺陷:当信息来源极大丰富时,我们没有必要从某个单一渠道接受全领域的信息分享,更细分的垂直化更加必要,但在现在的门户、微博、社交网络上,更多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分享所有信息,这使得我们关注范围内充斥着海量的重复资讯,而单纯的时间线形式对此毫无帮助。这也是为什么从最新的 Medium、Branch,国内的剪客、微刊,或是更早的 Tumblr、Quora,新兴的内容类产品纷纷开始尝试以话题为核心的信息组织结构。(Google+ Circle、Facebook Group 虽然有类似的思路,但用户只能将信息发布到某个圈子、却不能关注某个圈子,依然没有解决信息杂乱的问题。Google 的 Google Plus Your World,Bing Social Search 等社交搜索也是一种信息组织的尝试。)
对 Medium 这样的新的内容发行形式来说,作者、品牌不是最重要的,话题才是核心。Medium 不希望用户仅仅因为某篇文章是某个作者所写就去阅读,而希望他们阅读的理由是因为该文章的话题是其真正关注的。国内的创业团队剪客 CEO 张戈也表达了同样的理念,而剪客将会在下一步取消个人关注机制也表达了其对于这一理念的坚持。(但目前的一个悖论是,无论是 Medium、Branch、Svbtle,还是 Quora、知乎,他们都非常重视社区成员的质量,采取了严格的邀请制度以保证内容质量,从而在无形中又一次打造精英品牌。)
质量 VS 数量
相信大多数人都同意,目前普遍流行的以时间线倒序、实时更新的信息流对于内容的沉淀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形式。这一问题从博客诞生之初就开始存在,当博客更新还不算频繁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明显,但只要看看许多人的 RSS Reader 里常年超过上千条的更新,我们就可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微博曾经被认为通过好友的社会化过滤攻克了这个问题,但我们慢慢发现,微博实时的时间线只是将这个问题隐藏了起来,但根本上的内容组织方式并无区别。而人们心理上对于新的天生兴奋度带来的对新鲜度、眼球的不懈追求,对内容创造者来说产生了巨大的更新压力,也让互联网内容的总体质量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如何打破时间流的魔咒,Digg 可谓是一个不幸失败的前行者,但 Reddit、Pinterest 的火热多少证明了这种众包的投票模式完全有成功的可能。而从 Twitter、新浪微博、Facebook,到 Google+,各大社交媒体也在通过尝试如何从混乱的时间线中寻求秩序,但对于他们来说,品牌的关注仍然是更重要的核心。而当把投票机制引入更细致的话题中时,结果会如何?如何处理新鲜度与质量的平衡?现在还无法下定论,我们需要继续观察 Medium、Quora 等此类产品的下一步表现。
当然,时间线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在一个连续性的话题讨论中,上下文的讨论情景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至关重要。相比文章,这属于另一种形式的内容发行,Reddit、Hacker News 等社区对于这两种内容模式的整合可以说做的比较好。而 Branch 也是 Obivious Corp 对于讨论形式的内容发行的一个探索。
此外,对质量的重视还体现在这类新服务在视觉上的变化。从 Tumblr 开始,到 Svbtle、Medium,我们发现页面风格从繁到简的包豪斯风格回归,内容成为了页面上最重要的元素,而在内容的限制方面又比微博等服务宽松了不少,可以说正在传统博客与微博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变革?
内容发行需要变革,这点是确定的,但 Medium 们是否就是答案呢?目前看来还远非明朗。它们对品牌的弱化这一思路显得比较理想化,但对于人们为何需要在其平台上进行内容发行尚缺乏足够的激励,已有成熟渠道的品牌是否愿意接受?而资源有限、习惯了非常随意的社交媒体风格的普通用户又是否会利用这种略显正式的发行模式?内容如何为创作者带来实体价值也尚无明显途径,目前这类平台上普遍存在的精英主义思潮并不能保证其一定能够成功。当然,我们值得期待这些在品牌、算法之外的,对于内容组织和探索的更多的尝试。
除非特别声明,极客观察均为极客公园原创报道,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地址:极客公园目前尝试接受投稿,欢迎您来稿分享。
页:
[1]